请登录后浏览更多
“在选品的时候进行商标侵权风险检测比较好,还是在产品上架前检测比较好。”这是很多卖家的疑问。

其实,这两种检测流程最大的差别在于准确度上。
由于选品时的产品标题描述和上架时的产品标题描述是有所差别的,如果在选品后进行商标检测,编辑后直接上架,就有可能由于编辑人员修改产品标题描述信息而存在商标侵权风险。
举个例子(例子只考虑商标风险,不考虑产品本身的专利版权等),选品开发在选品工具中,看到一个产品,觉得比较适合。

然后找到供应商提供的,或者其他卖家售卖该产品的标题描述信息进行商标检测。
检测完成后,流程流转到编辑人员,编辑人员根据商标检测结果的建议进行标题修改,把商标词去掉就可以了。
但是,编辑人员会从业务角度,把高风险的词改掉之外,还会增改一些流量词,改动后的词是否有风险,就无法把控了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,权利人投诉的时候,是采集卖家上架后的信息作为证据去投诉。而上架的文本信息是什么,是由编辑决定。只有在编辑人员工作完成后进行检测,才可以降低被投诉的可能。
所以,在编辑人员编辑完成,准备上架产品前再进行商标检测工作,相对会比较合适。
已有账号去登录
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